为深入探寻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成果,7月9日上午7:30,实践队在东明团县委王部长的带领下前往马头镇,开启“科技赋能农业发展”主题调研之旅,先后走进伟梦科技有限公司与吉安农牧,实地考察当地智慧农业发展情况。
7:50,实践队抵达伟梦科技有限公司,聚焦食用菌产业。据了解,该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渠道和绿色生产体系,实现了食用菌的无农药残留生产。企业采用自主研发设备进行菌种培育,并通过全流程自动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,形成智能生产闭环。尤为亮眼的是,该企业创新性地将使用后的菌包发酵转化为有机肥料,用于西瓜种植,形成"菌菇+西瓜"轮作模式,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。
图为公司负责人讲解食用菌的场景。
随后,实践队来到马头镇吉安农牧有限公司。该企业在蛋鸡养殖领域实现了全链条科技应用:通过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确保生产安全;使用玉米色选机精选优质饲料,采用巴氏杀菌技术净化饮水;在鸡蛋生产环节实现自动化分拣、包装,并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。企业还配备了先进的环境控制系统,为蛋鸡创造恒温舒适的生长环境。调研期间,团队成员还品尝了企业生产的特色蛋制品,感受特色农产品风味。
展开剩余55%下午,实践队赴东明县小井镇调研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。
图为实践队队员们正在听讲解员讲解木雕画内容。
在小井记忆馆,队员们通过讲解员讲述的木雕画故事,了解到1978年时任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推动“土地包干”改革的历史,深刻感受红色精神对当地发展的深远影响。馆内展出的村民捐献物品,进一步加深了队员们对这段红色记忆的感悟。
图为实践队队员们正在参观小井记忆馆展品。
如今的小井镇依托红色基因,建成集设施农业、数字农业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数字农业产业园,上百座大棚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。队员们深刻认识到,乡村振兴既要传承红色精神,更需创新时代实践。
此次调研不仅生动展现了科技为农业生产注入的创新动能,更深刻揭示了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振兴“精神引擎”的持久力量。从智能菌菇大棚到自动化养鸡场,从小井镇的改革记忆到数字产业园的蓬勃实践,东明县的探索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——以科技突破产业瓶颈,以文化凝聚发展共识。这为青年学子提供了鲜活样本:扎根基层既要懂技术、善创新,更要传承红色基因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找准服务乡村的发力点,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。
发布于:山东省富豪配资,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,乐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