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崂山道士》原文及译文
邑有王生,行七,故家子。少慕道,闻崂山多仙人,负笈(jí)往游。登一顶,有观(guàn)宇,甚幽。一道士坐蒲团上,素发垂领,而神观爽迈。叩而与语,理甚玄妙。请师之。道士曰:“恐娇惰不能作苦。”答言:“能之。”
县城里有个王生,在家排行第七,是旧官宦人家的子弟。他年轻时就仰慕道术,听说崂山上仙人很多,就背着书箱前去游学。登上一座山顶,看见一座道观,非常幽静。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,白头发垂到衣领,但神采奕奕,气质豪迈。王生上前叩拜并与他交谈,觉得他讲的道理非常玄妙。于是请求拜道士为师。道士说:“只怕你娇生惯养,性情懒惰,不能干苦活。”王生回答说:“我能吃苦。”
其门人甚众,薄暮毕集。王俱与稽(qǐ)首,遂留观中。凌晨,道士呼王去,授以斧,使随众采樵。王谨受教。过月余,手足重(zhòng)茧,不堪其苦,阴有归志。
道士的徒弟很多,傍晚时分都聚集在一起。王生一一向他们叩头行礼,于是就留在了道观里。第二天凌晨,道士把王生叫去,交给他一把斧头,让他随大家一起去砍柴。王生恭敬地接受了吩咐。过了一个多月,王生的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,他忍受不了这种辛苦,私下里产生了回家的念头。
一夕归,见二人与师共酌。日已暮,尚无灯烛。师乃剪纸如镜,黏壁间。俄顷,月明辉室,光鉴毫芒。诸门人环听奔走。一客曰:“良宵胜乐,不可不同。”乃于案上取壶酒,分赉(lài)诸徒,且嘱尽醉。王自思:七八人,壶酒何能遍给?遂各觅盎(àng)盂,竞饮先釂(jiào),惟恐樽尽。而往复挹(yì)注,竟不少减。心奇之。
一天傍晚回来,王生看见两位客人和师父在一起喝酒。天色已经昏暗,还没有点灯烛。师父就剪了一张像镜子一样的圆纸,贴在墙壁上。顷刻间,纸镜化为一轮明月,照亮了整个房间,光芒连毫毛尖端都看得清清楚楚。众徒弟围绕在四周,听候吩咐,奔走伺候。一位客人说:“如此美好的夜晚,极致的乐趣,不可不让大家一同分享。”于是从桌上拿起一壶酒,分赏给众徒弟,并且嘱咐他们尽管喝醉。王生心里想:七八个人,一壶酒怎么能都分到?于是大家各自找来杯碗,争着先喝干,生怕酒壶空了。然而(有人)反复从壶中倒酒,壶里的酒竟然一点也没有减少。王生心里感到非常奇怪。
俄一客曰:“蒙赐月明之照,乃尔寂饮,何不呼嫦娥来?”乃以箸掷月中。见一美人自光中出,初不盈尺,至地,遂与人等。纤腰秀项,翩翩作《霓裳舞》。已而歌曰:“仙仙乎!而还乎!而幽我于广寒乎!”其声清越,烈如箫管。歌毕,盘旋而起,跃登几上。惊顾之间,已复为箸。三人大笑。
过了一会儿,一位客人说:“承蒙主人赐予明月照亮,但我们却这样寂寞地饮酒,为什么不把嫦娥叫来呢?”于是就把一根筷子向月亮中扔去。只见一位美人从月光中走出,刚开始身高还不到一尺,落到地上,就和平常人一样高了。她腰肢纤细,颈项秀美,轻盈地跳起了《霓裳羽衣舞》。跳完舞又唱道:“仙人啊仙人啊!你回来吧!为什么要把我幽禁在广寒宫里啊!”歌声清亮高亢,激越得像箫管吹奏一样。唱完歌,她盘旋着飘起,跳到了桌子上。正在大家惊讶注视的时候,她又变回了一根筷子。三个人大笑起来。
又一客曰:“今宵最乐,然不胜酒力矣。其饯(jiàn)我于月宫可乎?”三人移席,渐入月中。众视三人,坐月中饮,须眉毕见,如影之在镜中。移时,月渐暗。门人然烛来,则道士独坐,而客杳(yǎo)矣。几上看核尚存;壁上月,纸圆如镜而已。道士问众:“饮足乎?”曰:“足矣。”“足,宜早寝,勿误樵苏。”众诺而退。王窃忻(xīn)慕,归念遂息。
又一位客人说:“今晚真是最高兴了,但我已经不胜酒力了。能不能到月宫里为我们饯行呢?”于是三人移动酒席,慢慢地进入了月亮之中。大家看着这三个人,坐在月亮里饮酒,胡须眉毛都看得清清楚楚,就像人的影子照在镜子里一样。过了好一会儿,月亮渐渐暗淡下来。徒弟们点着蜡烛进来,只见道士一个人坐着,两位客人已经无影无踪了。桌子上的菜肴果核还在;墙壁上的月亮,只不过是一张像镜子一样的圆纸罢了。道士问大家:“喝够了吗?”大家回答:“喝够了。”道士说:“喝够了,就早点睡觉,不要耽误了明天砍柴割草。”大家答应着退下了。王生心中暗暗欣喜羡慕,回家的念头也就打消了。
又一月,苦不可忍,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。心不能待,辞曰:“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,纵不能得长生术,或小有传习,亦可慰求教之心。今阅两三月,不过早樵而暮归。弟子在家,未谙(ān)此苦。”道士笑曰:“我固谓不能作苦,今果然。明早当遣汝行。”王曰:“弟子操作多日,师略授小技,此来为不负也。”道士问:“何术之求?”王曰:“每见师行处,墙壁所不能隔,但得此法足矣。”道士笑而允之。
又过了一个月,王生实在忍受不了这种辛苦,而道士却连一个法术也没有传授。他心里等不下去了,向道士告辞说:“弟子从几百里外赶来向仙师求学,纵然不能学得长生不老之术,哪怕稍微传授一点小法术,也可以安慰我求教的心。如今已经过了两三个月,不过是每天早早出去砍柴,傍晚才回来。弟子在家的时候,从没吃过这种苦。”道士笑着说:“我本来就说你不能吃苦,现在果然如此。明天早上就打发你走。”王生说:“弟子在这里劳动了这么多天,师父若能稍微传授一点小法术,我这次也算没白来。”道士问:“你想学什么法术?”王生说:“每每见到师父行走时,墙壁都不能阻隔,只要能学到这个法术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道士笑着答应了他。
乃传以诀,令自咒,毕,呼曰:“入之!俯首辄入,勿逡(qūn)巡!”王果去墙数步,奔而入。及墙,虚若无物,回视果在墙外矣。大喜,入谢。道士曰:“归宜洁持,否则不验。”遂助资斧,遣之归。
于是道士把口诀传授给他,让他自己念咒。念完咒,道士喊道:“进去!低着头直接冲进去,不要犹豫!”王生果然离墙几步远,奔跑着向墙冲去。到了墙边,感觉空空的好像没有东西,回头一看,自己果然已经在墙外面了。他非常高兴,进去拜谢师父。道士说:“你回去后,应当洁身自守,否则法术就不灵验了。”于是资助了他一些路费,打发他回家了。
抵家,自诩(xǔ)遇仙,坚壁所不能阻。妻不信。王效其作为,去墙数尺,奔而入,头触硬壁,蓦(mò)然而踣(bó)。妻扶视之,额上坟起如巨卵焉。妻揶揄(yé yú)之。王惭忿,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。
王生回到家,自己夸耀遇到了神仙,再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挡他。他的妻子不相信。王生便模仿当时的做法,离墙几尺远,奔跑着向墙冲去,结果头撞到坚硬的墙壁,猛地一下摔倒在地。妻子扶起他一看,额头上鼓起了一个大包,像巨大的鸡蛋一样。妻子嘲笑他。王生又羞愧又气愤,也只能骂老道士不是个好东西罢了。
作品解析
《崂山道士》是《聊斋志异》中一则脍炙人口的讽刺寓言小说,其内涵丰富,寓意深刻。
1. 主题思想:讽刺投机取巧与心术不正
故事的核心是讽刺那些不愿付出努力、只想投机取巧获得成功的人。王生是“故家子”,带有富家子弟的娇惰习性。他“慕道”的动机并非真心向道、追求超脱,而是羡慕法术的神奇,想不劳而获。因此,他无法忍受“手足重茧”的基础修行,只盼着师父直接传授神通。蒲松龄通过王生“头触硬壁”的可笑结局,尖锐地批判了这种浮躁、功利的心态。
2. 人物形象塑造:
王生: 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。他代表了人性中的懒惰、投机和虚荣。他的失败根源在于“不能作苦”和“不洁持”。道士早已看出他的本性,他的失败是必然的。
道士:是得道高人的形象。他深谙道法,更洞察人心。他对王生的考验是合乎情理的——修道先修心,没有坚韧的毅力和纯洁的心志,一切法术都是空中楼阁。他最后传授穿墙术,更像是一种“以果为因”的教育方式,让王生亲身实践其心术不正的后果,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。
3. 情节结构与艺术手法:
对比手法:故事前半部分极力渲染崂山道观的神奇(剪纸为月、筷化嫦娥、宴饮月宫),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仙境。这与王生归家后“头触硬壁”的狼狈现实形成了强烈反差,使得讽刺效果更加突出。
伏笔与照应:道士在传授法术时强调“归宜洁持,否则不验”,这是一处关键伏笔。王生回家后“自诩遇仙”的虚荣心态,恰恰违背了“洁持”的要求,因此法术失灵,结局与伏笔严丝合缝,逻辑自洽。
细节描写:如“手足重茧”写修行之苦,“额上坟起如巨卵”写失败之惨,都非常生动传神,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讽刺意味。
4. 现实启示:
这个故事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它告诫我们,无论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,都没有捷径可走。必须脚踏实地,刻苦钻研,打好基础。任何企图绕过必要过程、靠小聪明取胜的想法,最终都会像王生一样碰得头破血流。同时,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成就事业的根本,心术不正(“不洁持”),即使掌握了再好的方法或资源,也终将失败。
总之,《崂山道士》以其生动的故事、鲜明的人物和深刻的哲理,成为了一面镜子,照出了世人常有的浮躁与虚荣,引人深思。
图片
《南柯太守传》全文(注音)释义及解析
《枕中记》全文(注音)释义及解析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富豪配资,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,乐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