诲 学
欧阳修(宋)
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然玉之为物,有不变之常德,虽不琢以为器,而犹不害为玉也。人之性,因物则迁,不学,则舍君子而为小人,可不念哉?
白话翻译:玉石不经过雕琢,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;人如果不学习,就不会懂得道理。但是玉石这种东西,有着永恒不变的特性,即使不雕琢成器,也依然不失为玉石。可人的本性,会随着外界环境而变化,如果不学习,就会舍弃君子的道路而成为小人,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?
文章解析:
1. 核心观点
通过“玉石”与“人性”的对比,强调学习的至关重要性。玉石即使不雕琢仍是玉石,但人若不学习,本性可能因外界影响而堕落,最终沦为“小人”。
2. 修辞手法
类比与对比:用玉的“不变”反衬人性的“易变”,突出学习的不可替代性。
递进论证:从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的普遍认知,推进到“人不学必堕落”的严肃警示。
3. 深层含义
作者警示:人性缺乏玉的稳定性,需要通过学习主动构建道德人格。放弃学习不仅是停滞,更是对善良本性的背离。
作者简介
本文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(1007-1072)的《诲学》。他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主导诗文革新运动,主张文章应“明道致用”。其代表作《醉翁亭记》展现“与民同乐”思想,散文风格平易流畅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现实意义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段话依然振聋发聩:保持学习不是可选项,而是防止思想退化、坚守道德底线的必然要求。欧阳修在千年以前发出的警告,至今仍在提醒我们:人性的光辉需要通过学习持续擦亮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富豪配资,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,乐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