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一份由沙特和法国牵头的《纽约宣言》在联合国震撼发布! 阿拉伯联盟22国首次集体谴责哈马斯,要求其解除武装、结束对加沙统治,并支持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。
145国已承认巴勒斯坦主权,英法加等七国集团成员承诺9月正式承认建国。
这场由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共同主导的政治行动,成为八十年巴以冲突中最大的转折点——阿拉伯世界放下“抵抗叙事”,用哈马斯的牺牲换取巴勒斯坦建国的国际承诺。
阿拉伯世界集体倒戈,22国首度谴责哈马斯
2025年7月29日,联合国会议上的《纽约宣言》炸响全球头条。
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与法国外长巴罗共同主持的高级别会议,集结了160个国家代表,其中125国公开支持“两国方案”。
最爆炸性的一幕是:埃及、沙特、卡塔尔等阿拉伯联盟22个成员国,首次联合谴责哈马斯2023年10月7日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,并强硬要求哈马斯“结束对加沙的统治,将武器移交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”。
这一表态彻底颠覆了阿拉伯国家长期“支持抵抗组织”的立场。
沙特主导“弃车保帅”,阿拉伯国家转向务实外交
沙特成了这场政治逆转的核心推手。
作为阿拉伯世界领袖,沙特以谴责哈马斯为筹码,换取西方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支持。
法国、英国、加拿大及马耳他当场承诺:若以色列9月前未停火,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。
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7国也表态“积极考虑跟进”。
阿拉伯国家的算盘很明确:牺牲哈马斯,换取巴勒斯坦建国的国际保障。
埃及和约旦因担忧难民危机涌入,卡塔尔迫于西方压力,纷纷加入倒戈阵营。
历史轮回:阿拉伯国家曾阻挠巴勒斯坦建国
讽刺的是,这次“力挺建国”的背后,是阿拉伯世界对历史的纠偏。
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时,埃及、伊拉克等阿拉伯联军出动4万兵力围攻以色列,却拒绝帮助巴勒斯坦组建一支警察部队。
他们的真实意图是“把犹太人赶下海,瓜分巴勒斯坦土地”。
第一次中东战争中,巴勒斯坦甚至没有代表参战,沦为阿拉伯国家争权的棋子。
直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,巴解组织才在绝望中成立——而约旦因收容巴解组织引发内战,最终将其驱逐出境。
《纽约宣言》的核心:非军事化巴勒斯坦国方案
这份七页的宣言直接甩出硬核方案: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,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,加沙与约旦河西岸必须统一。
为保障安全,宣言提出由联合国授权组建“临时国际稳定特派团”,监督哈马斯向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缴械,并协助组建非军事化政府。
七国集团中的四国(英法加马耳他)承诺承认巴勒斯坦国,145个联合国成员国(占总数75%)已承认其主权,9月联大可能掀起新一波承认浪潮。
哈马斯陷入绝境:失去金主,拒绝缴械
面对阿拉伯世界的背刺,哈马斯陷入空前孤立。
其政治局成员穆萨·阿布·马尔祖克强硬回应:“抵抗是合法权利,武装是存在根基”,坚持“先建国再缴械”。
但现实很残酷:阿拉伯国家切断资金后,哈马斯失去每月数千万美元援助,加沙武装人员工资停发,仅靠伊朗和也门胡塞武装的有限支援苦撑。
以色列硬扛国际社会,内塔尼亚胡“以战养政”
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成为和平最大障碍。
他宣称巴勒斯坦建国是“对恐怖主义的奖励”,并在加沙持续军事行动,导致超6万巴勒斯坦人死亡、89名儿童饿死。
封锁加沙引发饥荒:每天需500辆援助卡车,但以军仅放行几辆。
内塔尼亚胡的算盘是“以战续命”——延续战争可推迟大选,避免因贪腐指控下台,同时讨好国内极右翼势力。
美欧集体施压,以色列遭外交孤立
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耐心耗尽。
英国暂停与以贸易谈判,欧盟审查《欧以联系国协议》,法英加三国领导人罕见联合声明谴责以军行动。
美国虽未公开批评,但总统特朗普访问中东时绕过以色列,副总统取消访以行程,白宫官员私下警告:“若不停火,将失去美国支持。 ”
民调显示,美国民众对以支持率跌至45%的25年最低点。
加沙人道灾难:废墟中的儿童与政治博弈
在加沙北部的杰巴利耶难民营,巴勒斯坦女童踩着废墟寻找食物。
90%加沙人流离失所,1.4万婴儿严重营养不良。
联合国警告:若封锁持续,五分之一人口将陷入饥荒。
然而,这场灾难正被内塔尼亚胡绑架为“个人政治筹码”——他拒绝停火谈判,甚至召回卡塔尔谈判代表,宣称要“全面占领加沙”。
土耳其唱反调,哈马斯最后的盟友
当阿拉伯国家倒戈时,土耳其成了哈马斯唯一的外交窗口。
外长菲丹在伊斯坦布尔接待哈马斯代表团,讨论停火僵局。
他直言:“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支持正在增加。 ”
但现实是,土耳其的声援难改大局——法国大使博纳丰已向哈马斯传递信号:“真正为巴勒斯坦人发声的方式是给予他们一个国家,而非否认以色列生存权。”
富豪配资,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,乐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