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八年,足够让青葱少年鬓染秋霜,却未曾让一颗匠心蒙尘。
\n在重庆长安汽车的生产车间里,刘源与设备的“对话”从未停止。他能听懂电机的每一次“叹息”,看懂传感器的每一个“眼神”,触摸到精密电路最细微的脉动。这位被尊称为“机电神医”的大国工匠,用半生时光诠释了“一辈子,一件事”的极致追求。
\n踏踏实实干好一件事
\n不服输成就“机电神医”
\n14岁那年,刘源开始接触电器维修工作。“我的第一个师父就是我的父亲。”刘源回忆,在接受父亲教导的过程中,有很多细节已经模糊,但父亲的一句话,让他铭记于心。
\n“我父亲常对我说,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项技能,这项技能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单位,都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。”
\n在刘源看来,父亲的话朴实而深刻,这一理念也成为刘源终生奉行的信条。
\n进入长安汽车后,刘源面临着新的学习环境。“当时条件有限,我们就找一些老师傅传授,因为当时没有网络,很少有相关书籍。”在资源匮乏的年代,知识传递依靠口传心授,工匠精神在一代代师徒间流传。
\n长安汽车的老师傅们给刘源留下了深刻印象:“他们兢兢业业扎根一线,踏踏实实把一件事情做好。”其中一位师傅即使退休多年,仍然保持着对专业的执着和热爱。这种专注一件事、做精做细的工作态度,深深影响着年轻的刘源。
\n2007年,公司安排刘源前往冲压车间负责生产线建设和维修。随着科技快速发展,设备从传统机械走向高度自动化,维修工作的技术含量与日俱增,挑战也越来越大。
\n刘源在维修设备。
\n面对智能化设备的不断升级,刘源始终保持学习新技术、钻研新原理的紧迫感。他迅速成长为大型设备维修与调试领域的专家,每当设备出现疑难故障,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。而他也总能精准判断出问题、快速解决,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机电神医”。
\n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高端智能冲压设备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。从传统维修跨越到自动化系统,每一步都充满艰难。
\n但刘源没有退缩,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的决心,他从零开始学外语、啃编程、到生产厂家调研、参加专业培训,一项一项地攻克技术壁垒。
\n2012年,一台瑞士进口冲压设备在调试中突发故障,一旦全线停产每分钟损失高达十万元。
\n“我来试试!”刘源主动请缨,在缺乏图纸和了解内部构造的情况下迎难而上,仅用3个小时便将故障排除,保障了生产秩序。
\n建立专业培训体系
\n让中国技术工人“不掉队”
\n2000年,已经成为技术骨干的刘源开始思考:如何让团队中的年轻人快速提升专业能力?如何提高维修效率?
\n刘源在摸索几年后,决定将自己的经验系统化总结。经过多种模式的尝试,他最终提炼出“看、听、析、查”四步维修法。
\n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,每个字都包含着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。
\n“第一个看,大家都会用眼睛看,但要看出问题,就需要平常积累的维修经验。”刘源解释道。同样,“听”也不只是听声音,还要辨别声音的声响频率和噪音大小差异。
\n刘源每天都会在生产车间巡查,通过倾听和观察来把握设备运行状况。有一次,他在一台压机前听到正常声音中夹杂着微小噪音。这个常人难以察觉的异常,被他敏锐捕捉。
\n“看、听、析、查”维修法是刘源三十年工作经验的结晶,它将看似玄妙的维修技艺转化为可学习、可传授的系统方法,为技术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\n刘源在调试设备。
\n如今,刘源将更多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人才培养方面。
\n“如何帮助年轻人提升能力,最关键的是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标准体系。”
\n近年来,刘源和团队已经开发了32门标准课程,根据企业和行业需求,开展相关专业能力培训。这套系统化的培训体系,让学员能够快速提升能力,满足企业发展需要。
\n工作室建设多年来,已经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4名,省部级以上的技术能手4名,高技术人才160名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刘源对技术传承的执着追求。
\n“一辈子,一件事。让中国的技术工人不掉队,不受制于人。”
\n这是刘源对工匠精神的理解。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不仅是维修技能,更是一种使命感。如今,他正在将这种使命感传递给更多年轻技术工人。
\n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,刘源依然每天走一圈、听一听、看一看,用眼睛和耳朵守护着设备的正常运行,也用智慧和情怀守护着中国技术工人的未来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王梓涵 摄影任君
富豪配资,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,乐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